从印巴冲突带火歼-10C,到首款鸿蒙系统个人电脑发布,成都一再引发世界关注。而产业热点频出的背后,这座西部经济重镇的工业经济也正跑出“加速度”。
近日,成都市统计局披露, 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27.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8%。这也是“立园满园”行动引领下,全市经济动能趋于强劲的侧影。
这背后,成都的“环保三级园区首席”等服务IP正在打通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成为服务园区经济发展的“绿色枢纽”。2025年初,成都市生态环境局鲜明提出了“五个服务”工作思路【服务区(市)县党委政府、服务园区、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项目】,随后印发了《关于落实“进解优促”和“立园满园”决策部署 高效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环保35条”),创新提出建立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选派生态环境局干部驻点服务园区等35条务实举措,赋能企业发展。
这些举措使得以往的“企业跑腿”成为环保部门的“上门服务”,短短几个月过去,跨领域的环保服务团队已经走访服务企业1427家(次),协调解决755个环保问题,环保政策与产业发展越来越呈现同频共振的趋势。
制度创新
环保政策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在过去,产业园区发展难免存在“部门合力不足”“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这是成都“立园满园”行动的重要出发点,而环保服务领域如何破题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很多企业其实对环保的需求呼声很大,尤其是从项目准入到日常的监管领域。他们对环保不懂,很多环保问题制约着他们的发展,这是最主要的。”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处处长杜康说道,这一现象延伸出来就是企业对环保管理上存在误解,认为执法偏严或项目落地难,急需畅通政企交流渠道,“把脉”企业真真切切的痛点、症结。
这也是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出台“环保35条”的重要背景。我们注意到,“环保35条”中11条都是支持园区优化提质、赋能增效的举措,包括建立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选派生态环境局干部驻点服务园区、差异化精准授权赋能园区发展、争取园区规划环评“自主审查”等。
比如,在全市“3+22”个重点园区设立“环保三级园区首席”(市生态环境局分管领导、审批处处长、园区所在区县生态环境局分管副局长)和专家帮扶团队,定期对园区开展上门服务,为园区环保手续办理、环保设施建设和日常监管执法等提供一站式指导服务。
“我们肯定要落实环保主体责任、确保达标排放,但我们有时候对法律法规、环保政策的认识不那么全面,通过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团队上门讲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环保管理水平,增强环保意识。”在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青岛啤酒(600600)(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啤酒”)环保管理员宋学虎对此感受深刻,企业在温江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的协调服务下,与下游污水处理厂达成了“废水价值共享项目”合作协议,预计6月中旬开始试运行。
这一酝酿多年的项目得以落地,环保服务团队的政策讲解至关重要,啤酒企业与下游污水处理厂的此番合作可谓“双赢”,通过“废水价值”共享,既可以节约青岛啤酒的废水处理资金,产生的有机废水又可以增加污水处理厂的碳源,节约其碳源的采购费用。
据测算,通过废水价值共享项目,青岛啤酒(成都)有限公司每年能降低碳排放量约6%,预计污水处理厂每年可节约碳源约730吨。
这也是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成效的缩影。杜康透露,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实施以来,环保首席已会同专家帮扶团队对全市23个区(市)县园区实现了一轮全覆盖上门帮扶,通过现场踏勘、座谈交流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园区、企业问题诉求110余个,还有部分“疑难杂症”正在持续办理中,“现场能解答的现场专家答疑,现场不能回答的确保在三个工作日内向企业反馈,并形成清单台账销号管理。”
这种细微的变化背后,是环保部门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切实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体现,环保政策与产业发展开始呈现同频共振的趋势。
绿色枢纽
赋能“立园满园”行动
“我们去年的产值大概是3个亿,同比增长百分之三四十。上半年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产能不能匹配未来需求,去年10月开始,我们就想要再上几条印刷线。”
这家五年前落户新津经开区的长三角企业发展迅猛,成都松裕包装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裕包装”)总经理盛文龙透露,二期项目投入大概在3000多万元,预计能够增加2亿元的年产值。如果能够实现满产,公司的产值有望在3亿元的基础上增加到5亿元左右。
但横亘在松裕包装新建项目面前的是园区原规划环评对低挥发性油墨的使用占比要求。但近年来根据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相关限制性政策已具备解除或放开的条件,新津区当前正在编制的规划环评对低挥发性油墨占比要求也随之有所下调,松裕包装二期项目符合最新的环境管理要求,但若严格按照以往的政策将会导致项目受阻。
“如果项目往后推,我们可能错过市场发展红利。新津经开区管委会,包括市、区生态环境局和环保专家都来到现场,了解我们的生产过程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设备,给予我们指导和支持。” 盛文龙说。
在多位当地企业高管看来,环保服务已经是项目落地过程中非常关键的要素,而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就像打造出一个“绿色枢纽”,三级首席就是环保服务机制的“互通”,进一步加速了环保领域服务要素的供给和效率,为“立园满园”行动精准赋能。
比如,松裕包装目前主要客户是饮品企业,而在产能提升之后,将进一步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绿色、新颖的包装产品,健全产业发展生态。
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服务向园区集成,千亿级园区达到14个以上。
从这一维度来看,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对“立园满园”行动赋能作用至关重要。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强化要素支撑,尤其是重大项目的落地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保服务的效率,也已经成为各地招商引资服务的重要关注点。
“我们落地成都新津以来,基本上每年业绩都翻一番,未来随着二期项目的推进,整个营收还能往上走。这些也都从侧面印证了当地的营商环境,包括专业环保服务的指导能力。” 盛文龙说。
生态+营商
园区营商环境的进化升级
今年一季度,成都经济迎来良好开局。2025年一季度,成都市实现GDP 5930.3亿元,同比增长6.0%,相较于去年全年提升0.3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分别增长4.1倍、100.3%,工业经济成为强劲支撑。
而这些背后,离不开成都优渥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成都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园区发展的营商环境正在迎来新一轮迭代。
比如,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3.0%,工业投资项目也正在加速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环保35条”中有一条是探索承诺制项目环评“受理即批复”,极大地节省了审批时间,加快项目落地、助力企业抢占市场。
一个备受关注的案例是,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今年建成一条年产量可达30万只的高储能脉冲电容器生产线,项目建设迫在眉睫,而拿到环评报告审批成了当务之急,按照正常审批流程可能会错失上市关键节点。项目因符合“受理即批复”条件,企业在提交资料的当天就取得了环评批复,为企业上市按下“加速键”。
这也是环保服务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尊商重商优环境攻坚,建立园区企业“网格化”服务体系,发布园区涉企服务事项清单,变“企业跑腿”为“上门服务”。
种种迹象显示,成都产业园区企业“网格化”服务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园区发展的营商环境也正在迎来升级,而背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重点推动的服务品牌IP也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津津乐道。
“这些机制就是让企业的需求第一时间被发现、解决,真正把企业身边的小事当成我们自己的事情。就是用户思维、问题导向、自我革命,要让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制度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让园区企业都能受益。”杜康说。
从更大范围来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突出服务党委政府、服务园区、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五个导向”,创新出台“环保35条”措施,推动园区优化提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做优做强、项目高效落地。
这背后是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的共振,“生态+营商”的集成服务创新,也正在推动营商环境乃至发展模式进化升级,进一步激活园区在经济发展中主阵地、主战场的作用。
不久前,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五个服务”,深入落实“环保35条”政策措施,打造“生态优园惠企会客厅”“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双品牌,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市场主体,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文/淡烻正规炒股配资网站
钱程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